日前,在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五楼的封闭评标区,一场评标正在进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评标项目的专家身处不同评标室,独立卡位在线评标。
随后,从贵州省发改委评标专家库并行抽取的7名评标专家,签到进场后分散于7间评标室中的独立卡座上通过用电脑浏览招标文件评标,历经3小时,顺利完成了贵阳市开阳县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评标工作。评标全程不见面,仅能通过对话框方式进行文字交流,交流内容在系统中全程留痕,整个评标过程清晰透明。
在传统的评标模式中,评标专家集中于一间评标室内,相同领域的评标专家互相熟悉,部分评标专家发表倾向性、诱导性言论时无法有效遏制,存在串通评标风险;其次,评标专家身份核实、标室分配等工作环节繁杂,涉及人员广,存在廉政风险。这些风险防控的难题在全国各地范围内都是普遍存在的。
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面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普遍存在的顽疾,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直面痛点,勇于担当,决定对“顽疾”来一场“大手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强力推进评标模式改革创新。
一方面从源头上“堵漏”,“净化”评标专家身份。将过去单个项目依申请时点人工录入的分散式改为所有项目评标专家集中批量式同时抽取方式,系统自动统一当天全部项目评标专家的抽取时间和评标开始时间。专家要经过评标区、评标室、系统登录三道人脸识别才能通过身份核验,进入系统自动随机分配的评标卡位,中途没有任何人工参与环节,既强化了专家身份的准确性,确保人、证一致,杜绝持虚假身份证评标的现象,又提高专家身份的保密性,有效避免其他人员接触评标专家,实现了评标专家专家身份的净化,确保源头上“不被污染”,保障了源头的“纯洁性”。
另一方面,对评标方式进行创新改革,由原来同一项目评标专家集中于同一评标室内评标,调整为同一项目评标专家分散在不同评标室独立卡座在线评标,同一项目的评标专家彼此不见面、不音频、不视频,系统自动隐匿评标专家信息,有效防止评审人员相互干扰、诱导评标,阻隔了专家打“感情分”、“熟人分”、“利益分”的情况,强力推动评标工作独立、客观、公正。
“不见面”评标模式在提升服务质效、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交易主体的活力,增强了交易主体的舒适感和满意度,提高了公众对公共资源交易的信任度。目前,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共有148个独立评标卡位,当日可开评标项目数量由9个增加至20个以上,招标(采购)活动公平性和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